找到相关内容117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星云法师:学佛的次第

    得宝,当知此则是汝大师。”   2.戒如轨道:走路时,如果依街道指标,就不会走入岔路;汽车行驶,如果人人遵守交通规则,就不会发生车祸。戒律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遵守戒律的轨则去做,就不会起惑造业,承受苦果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069465.html
  • 《中论》各品大意

    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染,众因缘和合而生,时间是相待的假名,所以是无有开始与终结。因此众生的本际是不可得。“观苦品”主要破众生生死的苦报,今言“苦果”是众苦的聚集,是由众苦的因缘组合而成,其自性本空不可得。“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5969576.html
  • 宝藏论

    遂生种种诸法。及恒沙烦恼也。若一不生即无无为。若有人言我证无为。即是虚妄。若二不生即无有为。若有人言我证有为。即是虚妄。若三不生即无三界。若有人言定有三界。即是虚妄。是故经云有有即苦果。无有即涅槃。...

    僧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069578.html
  • 《六度集经》与中国民间故事

    一次又一次在阴差阳错中弄巧反拙,不得不吞下自己造成的苦果。故事以一个害不死的孩子为主人公,置于“忍辱度”系列之内,将佛家倡导的忍受苦难屈辱和民众对贫苦不幸者的深切同情相融合,财主和养子的纠葛在几度反复中不断...

    刘守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63870028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生死的流转都由烦恼所招集而感得苦果,所以此谛名“集”,或名“苦集圣谛”。  烦恼又名惑,为一切众生的心理活动,有烦恼的,就是众生,解脱了烦恼,就是成佛。在理论上,烦恼必有一个使其如此的“因”,由这个因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亲友书释·白莲鬘

    思维者,彼对治门不骄矜。  若求善趣与解脱,理当修习世正见,  若持邪见纵行善,亦具难忍之苦果。  当知人本无安乐,无常无我不清净,  未忆念此之众生,四颠倒见即祸根。  当悟经说色非我,我不具色非依存...苦果。   假设不求善趣与解脱,也就另当别论。如果想获得善趣与解脱,那么务必要修习所了达的业果等无有欺惑之世间正见。任何一位补特伽罗,倘若执持“业果不存在”的邪见,那么表面无论怎样修福行善,终究...

    麦彭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0470265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二)

    苦(三恶道是苦果)。若能离十恶,修十善,则得人天之乐。可是人天亦有苦——人间八苦、天上三苦等,然而人天比较三途好一点,但须持五戒、修十善,灭三途之苦,而得人天之乐。又有一种人欲出世间,以八正道,断苦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470431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一)

    智慧非世间普通之资生事业等智慧,乃一种了生脱死之智慧,智慧之初步,当了达世间是苦、空、无我,方能渐渐垢尽明生。智慧之结晶,分自利与利他二者:由了达我空之理,证到我空真如,解脱世间粗重苦果是谓自利。乃至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770435.html
  • 黑蛇总义

    什么,我们也管不了,那是他自己的事情;但如果是真正的佛教徒,是虔诚相信因果的人,就千万不要随意毁谤密宗!若对密法没有兴趣,你可以不学,但绝不要毁谤,那样会造下非常严重的口业,来世也必定会感受苦果。 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670445.html
  •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

    意味的善恶对立,而建立纯属胜义谛层次的无漏善伦理,可称胜义伦理(supreme morality)。专就原始佛教以及(传统的)小乘佛教言,世俗伦理的奖励根据是在「善有乐果,恶有苦果」的业报轮回之说,功利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5470794.html